1959年,人民大会堂终于竣工。仅用了短短十个月,动员了无数人力和物力,才建成了这座标志性建筑股票配资规则,成为新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毛主席在得知大会堂完工后,亲自前往现场视察。面对这座雄伟高大的建筑,他不禁连声称赞,认为这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。
当毛主席进入内部大厅时,无意间抬头望向天花板,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撼。细细观察后,他会心一笑,随即对身边的人说道:“这是谁的主意?设计得真是太好了!”那么,毛主席究竟看到了什么?是什么设计细节让他如此惊讶?这背后的设计者又是谁呢?
这一切还得从1945年说起。当时,有755名领导干部齐聚延安召开会议,但当地没有一个能容纳如此多人的场所。中央决定先在杨家岭建一个小礼堂,方便大家一起开会。于是杨作财被紧急任命,连夜赶工,终于在短时间内建成了杨家岭大礼堂。虽然只是个简陋的场所,桌椅破旧,环境寒酸,但大家都心甘情愿。会议上,毛主席曾承诺:“将来一定要建造一座容纳万人的大礼堂,让党和人民共同商议大事。”这句话深深印在大家心里,也刻在了毛主席的心上。
展开剩余81%新中国成立后,建造万人大礼堂的计划被提上日程。然而,刚刚经历战争的中国,经济尚未恢复,无法立刻动工。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,国家开始稳步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这个宏伟的计划才重新被推动。
1958年,临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,中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兴建万人大礼堂,迫切需要在国庆期间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崭新形象,并邀请多国元首和外宾出席国宴。距离1959年国庆只有不到一年时间,建设这样一座壮观且美观的建筑面临重重挑战,他们是如何克服的呢?
为确保按时完成,1958年,中央召集全国顶尖建筑专家,集思广益,设计方案层出不穷。大会堂规划占地约270米长、140米宽,内部须能容纳万人以上,还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,展现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。这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。
专家们绞尽脑汁,提交了150多个设计方案,但都未能令人满意。随后,周总理亲自出面,与设计师们深入沟通,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。不久,一个年轻设计师的方案脱颖而出。虽然该方案借鉴了西方结构,但实用且切合实际,既突出了大会堂的政治地位,也符合大家的期待。经过细微调整,这个占地约17.18万平方米的方案最终被采纳,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。
建造前,必须先腾出紫禁城脚下的土地。4000多间房屋需拆迁,涉及近700户居民。虽然政府准备了长期的拆迁计划,但没想到当地居民一听到要建造大礼堂,纷纷主动搬迁,配合工作井然有序。最终拆除了3993间房屋,搬迁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后续工程进展。
接下来,4,000名工人被紧急集结,开始挖掘建设第一锨。消息传开后,许多工匠和木匠自发赶来支援,甚至有不少人无偿参与施工。现场人手众多,入场还需排队登记。据统计,整个工程中参与的劳动工人达到30万人次,可见动员规模之庞大。
施工过程中,钢筋短缺一度拖慢了进度。周总理得知后,立即协调全国钢铁厂加大生产力度,保证源源不断的钢筋供应。同时,电缆、电梯等关键设备也极为紧缺,500多家工厂被动员起来,迅速赶制各类配件和设备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。
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人民大会堂终于在1959年9月竣工。你知道这座建筑是谁命名的吗?1959年9月9日,毛主席亲临现场视察。工作人员满怀热情迎接他。建筑外观庄严宏伟,内部装饰精致辉煌。毛主席满意地点头称赞。
当他走到二层挑台时,抬头望见天花板宛如星空般璀璨:中央悬挂一颗五角星灯,周围环绕着500盏星光灯,与顶部装饰的葵花灯相互辉映,营造出辉煌壮丽的景象。毛主席当即问这是谁设计的,旁边的人回答:“这是周总理的主意。”这个答案正中主席心意——多年来他与周总理风雨同舟,深知这是周总理的杰作。
随后,毛主席参观了多个会客厅,看到如此短时间内完成的壮丽建筑,不禁感叹大家的奉献精神。大会堂尚未正式命名时,毛主席当场定名为“人民大会堂”,寓意这座建筑是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,属于全体人民。
这座里程碑式建筑自此在北京城内熠熠生辉。尽管大会堂已经竣工验收,但国庆期间的国宴要求万无一失。为确保各项设施完美运行,中央组织了1万人观看演出,既是设备调试,也是对工人和干部的慰劳。
此次演出特邀梅兰芳大师现场表演京剧《贵妃醉酒》。周总理也亲临现场,细致检查大礼堂设备,并亲自体验音响效果。
1959年国庆节前夕,超过五千名外宾齐聚人民大会堂,参加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宴,见证这一历史时刻。
1979年,人民大会堂正式向公众开放,成为市民参观的热门地标。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,这座建筑仍见证着无数重要的历史瞬间,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