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59年,总后勤部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领导更替,邱会作替代洪学智出任部长这一关键职位。当时配资选股,无论是在三大总部,还是在各个军兵种和大军区内部,均设有党委会,以决定各项事务的领导。在决定谁来担任党委书记这一职务时,通常是由总政治部进行任命,而不是通过内部选举的方式产生。
在大军区以及各军兵种中,党委的第一书记通常由政委出任。然而,这一规则也存在例外情况,比如空军和海军的第一书记则由司令员担任。在资历和军衔方面,李聚奎作为政委显然是一个合适的人选。李聚奎于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,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是红三军团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军官,曾担任军事指挥员和参谋长等职务。1948年起,他与黄克诚一起开展后勤工作,直至1955年获得军衔。
展开剩余64%在李聚奎之后的三年中,他被调任新成立的石油部,从而促使新中国的石油产量大幅增加,从最初的几十万吨跃升至150万吨。在1958年,他进一步调任总后勤部担任政委,并被进一步授予上将军衔。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,洪学智卸任总后勤部,邱会作被任命为新部长。接下来,关于谁来担任第一书记的问题成为了总后勤部内部讨论的重要议题。
邱会作自1957年起在高等军事学院学习,为期三年,至1959年时尚未完成学业。在洪学智离开后,总后勤部的整体工作由李聚奎负责,他开始着手研究党委会第一书记的人选。参谋长直言不讳地提出:李聚奎拥有更高的军衔和更丰富的经历,理应担任这一职位。然而,也有不同的声音,一些人推荐邱会作来担任此职。面对这种情况,邱会作表示:“如果能够通过选举来决定,我提名李聚奎担任这一职务。”
不久之后,在军委常委会上,邱会作以办公会议成员的身份出席。总政治部主任提出了关于总后勤部第一书记人选的问题,讨论的是李聚奎与邱会作。总参谋长罗瑞卿建议由邱会作担任,尽管休养中的罗帅虽然不再担任总政部主任,但作为老一辈领导,他对谭政主任说:“将资历放在首位是不合适的,总政部应该对此有所警惕。”最终,军委决定由邱会作出任第一书记。
邱会作之所以能够晋升为部长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彪等人的提议,以及黄永胜和赖传珠等人的推荐。1959年以后,出自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将领们备受重用。例如,军委副主席林彪,以及三大总部的主要领导人: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罗瑞卿、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和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,均是红一出身。
邱会作之所以能够被选中,主要是由于他在战争年代累计的丰富后勤工作经验,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才转到战斗部队进行政治工作。解放后,他在总后勤部工作了两年,才进入军事学院深造,对总后勤部的工作有着充分的了解。而更重要的是,邱会作当时仅45岁,年纪比李聚奎小了十多岁,充满朝气与活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